“拾城摄影奖”终评评委刘磊:我持续关注和拍摄家乡至今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24-08-22 04:52:08

  沐鸣2“拾城摄影奖”是中国首个青年纪实摄影师联盟“拾城”举办的纪实摄影奖。“拾奖”启动于2021年,这是中国首个只评选单幅纪实摄影作品的奖项,也是中国首个采用线上视频直播方式进行终评评选的摄影奖。我们希望让那些和拾城成员一样热爱纪实坚持拍照的摄影人,以及那些记录着真诚与思考、触动与回响的照片让更多人看见,也让拾城“捡拾微影像 汇聚大时代”的理念被更多人所了解。

  第四届“拾城摄影奖”终评即将于7月17日晚19:30举行,为了更好地让读者与入围摄影师了解“拾城摄影奖”及终评评委,拾城推出终评评委的采访,听听他们对摄影的理解。本期为第二期。

  我在2005年到山东师范大学学习摄影专业,接着保送本校摄影专业硕士研究生继续学习,毕业后到山东画报社干了一年又七个月摄影记者,然后到山东工业技师学院工作至今。在画报社工作的时候主要是拍摄工作任务,到现在单位以后不从事摄影了,一直在业余时间创作,创作履历比较简单,谈不上摄影生涯。期间也曾因为一些原因阶段性的放弃拍照,但是幸好摄影还没有放弃我,哈哈。

  一个人的摄影风格和他的人格是相连的,您觉得您在创作的时候,您自身的气质会给影像带来什么?

  可能因为儿时的乡村成长经历,我认为自己当前的照片风格比较朴素,就像是农人一样虽然在不断寻找和实施对庄稼提苗、灌溉等环节的技术技巧,但是一定会遵循勤恳的天道,也不敢违背天时的规律。

  一个是故乡,另一个是您和爷爷奶奶的生活,我从这两个创作中都读到了家的感觉,在这两个不同的层面您扮演的角色有区别吗?

  爷爷奶奶的家就是我的家,爷爷奶奶家所在的村庄是我的故乡。虽然我跨出了乡村的边界,但我认为自己和爷爷、奶奶对家、故乡的情感感受没有多大差别,我一直把自己当成潘庄人。

  每个作品都有属于他自己的完成度,您认为对于您的《潘庄村》,目前的完成度有多少?还会有哪些线索和方向会去探索和期待?

  我没有对《潘庄村》刻意制定一个主题或者拍摄计划,也就没考虑过完成度。所以,我拍潘庄的主题是没有主题,一旦有了主题,拍摄的目的倾向就会原形毕露,会忽视很多生活中平和景象的价值意义。我和家乡的生活联系以及潘庄村的发展还在继续,我就保持现在的创作状态。有必要的话,个别线索可以冲刺补充从而完结。

  到现在为止您已经拍了多少片子了?面对照片的数量和长时间的积累,有没有一些整理和编辑的经验?

  截至7月9日,硬盘里的《潘庄村》项目照片数量总共55777张,其他项目照片数量总计33173张。19年才留下了88950张照片,这个数量不算多。

  作为摄影师,本来就对自己拍摄的照片会有深刻印象。拍摄结束后,我会在睡前通过相机回放来删减照片,一是复盘白天的拍摄,同时加强自己对照片的记忆,还可以节约硬盘空间。

  我管理照片都是按照拍摄时间建立文件夹,然后命名文件夹时再添加几个和当天拍摄场景相关的关键词,这样记忆链接的是那一天或者那一段时间拍摄的全部经历。这样下来,对自己的照片库就像对自己的生活一样熟悉了。

  说一下这张照片吧。2017年6月,潘庄刮了怪风,眼看要收获的麦秆被风旋得七转八歪,只能靠人工把麦秆扶立起来,收割机才能卷麦收割。11日,奶奶和帮忙的乡亲持着长杆揽正麦秆,爷爷一点不怕麦芒针刺,横手上阵。

  我的爷爷热衷于劳动,与庄稼生灵为伴,辛勤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评价他是一位自甘卑微在人世却又行健在土地上的老农民。照片中的背影没有脑袋,只有爷爷忘我劳动的背影,这是我心中关于他的真实写照。

  您从上大学就围绕潘庄村开始创作,去寻找这种乡愁感和相思感,假如有一天故乡消失了,您还会去拍什么?

  顺其自然,大项目应该会和自己的生命和生活相关,小题材应该和自己的兴趣相关。

  如今有一些摄影师热衷于在影像中展现自己浓烈的情绪和表达的观点,而您的影像则带来的是一种平铺直叙的细腻,更像是内容丰富的影像档案,您认为您和他们的创作有边界感吗?

  我认为,摄影师喜欢拍什么类型的照片、选择什么形式的表达、营造什么样的主题,这都是个人的天赋和智慧。有人在生活中体味思想,有人在生活中寻找思想的佐证,所以创作个体之间的比较没有多少意义。

  纪实摄影在今天发生了一些变化,作品缺少了所谓的“烟火气”,不再强调叙事,也离人文关怀精神若即若离,您怎么看待现有的状况?

  这种现象主要源于当前社会的变迁。中国正经历从乡村社会向都市社会的过渡,人际关系也随之从紧密的“面对面”社群转变为以社会角色和分工为基础的连接。社会情感和行为模式日益明确和规范化,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互动框架,“人情味”和生活气息正在不断弱化。在这种背景下,摄影师和拍摄对象的身份定位及相互作用方式自然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摄影师以摄影作品立身,大家耳熟能详的那些经典摄影作品,我都喜欢,从而喜欢这些摄影作品背后的摄影家。

  我的三位摄影老师对我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聂劲权老师指导我掌握摄影的艺术语言和主观表达的勇气;谷永威老师的专题作品饱含深情,强化了我对生活细节的感知和对人情的感动;侯贺良老师则引导我深化对社会的观察与内心的体悟。他们鼓励我持续关注和拍摄家乡至今。

  在当下,拾城摄影奖作为一个独立、真诚、有活力的民间摄影奖项,它坚持单幅纪实照片并不是守旧和固执,而是给予大家一种鼓励。

  对于摄影来说,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大家看吧,借人牙慧说一些故弄玄虚的高深话语,其实用处不大。创作也是如此。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