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展现云端“最美”劳动者 ▸影像◂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24-08-12 03:42:41

  沐鸣2在中国的城市化浪潮中,超高层建筑一直有着很强的代表性。在很多普通人的概念中,超高层建筑建设就像搭积木一般。但其实没有这样简单方便,它是一个非常专业、技术壁垒相当高的行业,绝大多数人对超高层建筑的劳动场景和作业情形并不了解,而摄影师胡志民将这些不为人所知的场景记录了下来。

  胡志民是一位生长于黄浦江畔,拥有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一级建造师等多项注册资格的资深专业人士。他具有三十多年从业经历,对超高层建筑有着丰富的现场施工经验。与此同时,他把工作重心——城市建设作为摄影创作的主题。近九年来,他用镜头对准超高层建筑的劳动场景与劳动者,为新时代城市发展做精彩的注脚。一起听听他的创作心得——

  我的第一台相机是1983年购入的,那时我二十岁左右,喜欢摄影,动手能力也比较强,但最初相机也只是用来领略城市风采、享受生活乐趣。

  刚开始,我先是学着去拍风光片。后来风光片拍多了,觉得拍的东西大同小异缺少内涵,便一直思考怎么去拍出有特色的画面。特别是结识了许多摄影朋友之后,我开始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和艺术探索方向。

  因为我是建设行业的从业者,对城市建设有着与生俱来的关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我也成为城市“爬楼党”的一员。那时为了拍日出,凌晨两三点就要去爬楼,在太阳升起前一个小时就要就位。为了拍日落黄昏,常常要拍到晚上八、九点。然而我白天要工作,平日里更要经常出差,没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摄影创作。于是在这期间里,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工作与摄影有效结合。

  一个偶然机会,我在河南路、天潼路“爬楼”,正巧看到幕墙安装工在屋顶安装玻璃栏杆。我突然意识到:这些朴实平凡的劳动者和最感人的劳动场面都是我最熟悉、最能感同身受的。于是,我第一次试着将镜头对准这群劳动者,记录下他们的劳动场景。这些照片也因此获得了2017上海市摄影艺术展览的记录类银奖。那时我突然觉得向观众展示“最美”劳动者是一个很好的创作方向。自此之后,我便开始了“云端”的记录与创作。

  我之所以能拍出一些得到社会认可的作品,主要是得益于我对建筑施工环节的熟悉,知道如何规避建筑工地的脏和乱。在拍摄过程中,我一般会选择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的大楼作为拍摄项目,避开外框脚手架的遮挡,把城市天际线更好地凸显出来,更好地把工人融入城市景观中去。

  为了更好地展现劳动场景,我爬过塔吊塔顶、走过悬空钢梁,用近九年的时间全天候跟踪与拍摄,积累了十几万张素材;为了增加作品的宽度与厚度,我登上过近50%国内在建的300米以上超高层建设工地,发掘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取景点”。

  这个专题拍摄两三年后,我发现工程现场能拍摄出的精彩照片越来越少,而且有大量的重复。我陷入了创作瓶颈期,要突破瓶颈只有二条路,要么选择另辟蹊径,要么就得在原来的基础上求新求变。我选择了后者,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创新。为此,我与国内许多摄影界老师交流,逐渐有了一个新的创作思路——从城市到农村。

  在拍摄工地时,我始终保持着一个习惯。每到节假日前夕,我总会给工地上的在岗工人拍一张“过节”照。让他们寄回家去,以解家人思念之情。由此我也进一步思考:城市繁华是建立在千千万万城市建设者的辛勤付出的基础上的,他们在为城市建设作贡献的同时,他们的家乡改变了吗?他们的生活改变了吗?是否可以尝试着把“建设者的家乡与建设的城市”关联起来。经过全面分析和判断,我感到如果选择这个主题拍摄,肯定是一个浩大工程、难度颇高。但也正是因为有大量来自不同城市的建设者和在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家乡,才能提供既丰富又广阔的创作素材,而且,我始终认为:越有难度,越能够呈现作品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创作“家乡”作品的过程中,有许多难忘的经历。刘鹏,一位只读过小学一年级的西北汉子,家住在甘肃省陇南市农村。每次工地拍摄,他都是我的拍摄对象,一来二去我们成了熟悉的朋友。2023年春节前夕,我提出:准备春节期间到他的家乡拍摄,他一口答应。按照约定,我在宝鸡火车站与他联系,没想到他的电话已停机。无奈之下,我只能通过之前他留给我的地址自行驾车前往,在经过了五个半小时的颠簸后,终于找到了刘鹏家。刘鹏从昏暗的里屋跑了出来,见到我后立马露出惊讶又抱歉的神色。原来他回家两个多月,电话欠费了,而充值话费要到县城买卡,县城离他家有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再看看两间破败的小屋里走出的年迈的父母和上小学的儿子,从三人的眼神中我能感受到一个大山里离异家庭的困苦。走进他的家乡,才能真正领会他对美好生活的真挚向往。类似的感触还有很多……

  在并置照片的编排上,我也颇费了一些心思。城市的场景中农民工布置在画面的左边,对于农民工而言代表希望,农村的场景中农民工布置在画面的右边,对于农民工而言代表现实,农民工的家庭合影布置在画面的中间,三张照片上中下并置后形成了一个新的对角线

  近日,我的摄影作品集《向云端》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分为“云端”“故乡”和“交错”三个章节,试图重现新时代背景下的“建筑工地”与“建筑工人”、“城市”与“乡村”、“劳动”与“生活”、“改变”与“发展”之间的相互推动、相互促进,同时也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摄影的思考与探索。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李树峰在《向云端》的序中写道:“除了云端视角下工人的劳作与城市背景的对比,还有工人们手持写有建筑项目名称的留影,把渺小的人与伟大的工程结合起来”。我在这组作品中用了一种画中画的设计,把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和家庭环境放在一起。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在向我们展现真实生活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时代发展中的变革,那是一个个“小人物”拼尽全力生活的故事。

  我的摄影追求就是希望通过我的绵薄之力为当下的城市建设者与奋斗者造像。目前,我还在为之而努力,逐渐完善这组专题。

  为了在创作上能再有突破,我经常会翻阅经典的摄影作品集。有一天下午,我偶然翻阅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摄影师查尔斯•C•埃比茨拍摄的《摩天楼顶的午餐》,这不同时空中的场景震撼到了我,于是我创作了《劳动·永恒》这组作品。这是将中国建筑工人和美国建筑工人做了个超越百年的对比。虽然两张照片跨越了百年,但两个国家深厚的历史凝结成了这两个时代发展的特殊记忆。百年来劳动的本质依旧没变,劳动者的自信灵动所焕发出的神采依然还在。

  有位老师曾赠言与我:“天、地归于人,这才是扎根生活的意义”。于是,我最近常在思考怎么用我的方式去表现城市中“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创作不仅能够带来快乐,更能让我感悟到:人必须不断突破自我,这样我们的作品才能更好。思考、付出和情感投入,是每一位摄影人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