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眼看就要过去,回顾这一年的时光,有哪些令你难忘的人和事,它们又将如何留存在你的记忆深处?本周我们回顾了明当代美术馆的展览《游戏的人》,以学术性的视角去阐释了游戏的现实意义。在主题推荐单元,我们选取了各地的阅读分享会,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书籍去回溯一段只属于自己的时代记忆。
明当代美术馆在2020年12月12日推出跨年度大展《游戏的人》。展览聚集了一批活跃在国际当代艺术前沿的青年艺术家,以沉浸式的体验,唤醒两代人对于电子游戏生活的宝贵记忆,见证技术的演变,探讨游戏、社会变迁与人之间的关系。
当天下午的开幕论坛分为“艺术的游戏”、“社会的游戏”和“流变的游戏”三个板块。艺术家陆杨探讨了艺术作品的游戏性以及游戏作为艺术形式的如何展开,腾讯互娱TGIDEAS的李海峰分享了游戏新文创中的创意设计,负责品牌营销的王璐介绍了功能游戏如何在解决特别的社会问题中发挥作用,上海交大哲学系助理教授黄远帆阐述了游戏美学的主体性建构,以及学术层面的游戏性研究展望。
作为几乎不太接触电子游戏的我,通过这个论坛感受到了自己曾经对电子游戏的偏见。游戏不再单单是游戏本身。在众人的努力和产业化的发展中,倘若站在更宏观的视角下,它牵连辐射了诸如艺术、社会责任、教育等等更广阔的领域。
对于游戏公司而言,游戏产品反应了它的价值观内核,再通过个性符号表达出系统的世界观,最后在应用层面让游戏玩家充分体验。比如一款推广普通话的游戏,非常巧妙地设计出寓教于乐的场景化游戏体验,让更多的人在进行游戏的同时,锻炼了普通话这项技能。
对于游戏方向研究者而言,在部分游戏的现实主义中,文本所构连的社会脉络颇有趣味。虽然大陆的游戏学术化研究起步较晚,如今也还在蹒跚学步、夯实基础,但是能感觉到学者借助游戏中的内在他者和外在他者间的关系,引导我们通过游戏这个媒介,更好地理解时代和理解自己。(图/文:陈鑫培)
有人说,一个人热爱生活的表现,就是热衷于去记录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也许匆匆流逝的时光不能让我们抓住某一个瞬间,但那些只属于个人的记忆碎片,最容易以文字的形式永远留存一代人的回忆中。
本周的主题推荐是各地的阅读分享会,通过对书本内容的解读,我们可以去体会生活在不同社会背景中,属于个体、集体、不同时代记忆。(主持:刘懿琛)
美国作家保罗·比第的《背叛》是一本独具美式幽默的讽刺小说,被整个评论界称为“21世纪第一部堪称伟大的讽刺文学”、“喜剧文学里程碑”、“多年来最为尖锐的讽刺小说”。整部小说以脱口秀的口吻讲述荒谬的现实,以及人的反抗。
《记忆记忆》是俄国作家玛丽亚·斯捷潘诺娃通过翻阅战争期间祖辈们的书信,试图复原属于她的家族记忆。该书一出版便夺得了俄罗斯国内三项文学大奖,被誉为“近几年最重要的俄语小说”。
《余事勿取》是青年作家魏思孝的作品,书名“余事勿取”的本意即“除了黄历里允许的,不宜做其他事情”,暗合了小说中一个山东农民的非典型死亡事件,也讲述了属于父辈的时代记忆。
《星在深渊中》是作者默音以当代上海为背景所写的故事,书中六位主人公于世纪交接之时在这座城市相识,经历数十年的打拼和磨砺,回溯了他们在这座城市的种种过往。
南京长江大桥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建成,此时中国正处于世界两极格局的冷战期,中苏关系的巨变期。南京长江大桥代表着那段历史时期的中国形象,同时也留存在每个中国人的记忆中。
该展览借鉴了1970年代和80年代的科幻视听技术,吸收、颠覆和重新诠释了标志性的电影修辞和图形语言,并向艺术史、超现实主义、旅行和时间等主题致敬。
线上讲座|永远的外地人还是名义上的上海人?语言批评、社会阶层和地方身份的模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