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娱乐2注册官网从右至左分别为:龙美术馆馆长王薇、艺术家李青、策展人朱朱,摄影:shaunley
今天下午,艺术家李青的最新个展“重瞳”在龙美术馆(西岸馆)阶梯展厅开幕。本次展览由朱朱策划,也是李青的一次阶段性回顾展,展出了他从2005年至2024年的40多件作品,囊括早期到近期的“大家来找茬”系列、“互毁而同一的像”系列、“窗”系列与 “框形画”系列等经典创作。
从十年前开始,龙美术馆馆长王薇陆续收藏李青的作品,并不断地在美术馆的展览中呈现。王馆长认为:“李青是80后一代中非常优秀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艺术的历程也一直在进步。”
自三年前王馆长邀请李青举办展览,朱朱和李青就在商量展览的呈现方式,举办阶段性的回顾展是他们对挑高12米的展厅空间的最大诚意。两人通过把不同时期、不同系列的作品集中在一起展示,让作品与作品进行了对话,也让观众对李青的艺术历程有了更丰富、更深入的了解。
本次展览也有一些创新。首先老作品有了新的呈现方式,比如十年前创作的《童话建筑》,这次展出艺术家只选择了建筑的骨骼部分,让它们呈现出瓦解过程中的动态感。另外,艺术家和策展人也根据美术馆的空间结构,特别搭建了一个小房间,展出艺术家本人的创作和王馆长收藏的彼得·凯勒装置作品《摇篮》,两件作品形成了默契的对话。
“李青:重瞳”展览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摄影:shaunley
李青的创作以绘画为起点,但从他的创作生涯之初,就不以再现或表现为己任,而是反思绘画媒介本身,“试图制造一个图像与图像之间、绘画和绘画之间的事件”,通过重设观看的路径,进而塑造观众与作品之间的关系美学。他的两个绘画系列“大家来找茬”与“互毁而同一的像”,基本采用双联的并置形式,在镜像式的相似性之中,代入了游戏感,悖谬的修辞,图像的互相“绘制”与解构,由此诱发观众思考信息的不确定性及其背后可能的真相。
“李青:重瞳”展览现场,左右两侧为“大家来找茬”系列作品,摄影:shaunley
李青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他的成长期中国迎来了巨变,在现代化的进程之中,城市空间的变化和媒体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普遍的影响;他后来的两个系列“窗”与“框形画”,将拆毁的旧建筑上的窗框加以手工涂绘,同时运用图片拼贴、文字等综合手段,来回应和转化个体的生命经验与集体记忆,如他自己所言:“我在窗格后描绘的风景侧重于城市中引人注目的一面,无论是过去的还是未来的风景,它们都指向景观化的一面,是一种异托邦,而窗子本身则指向日常的消逝的一面,经济与身份的迥异在此碰撞。”
社会转型的线索和意识形态的积层被揭示在这些作品之中,更动人的是一种历史和时间的意识:“这是消逝者对留存者的凝望”,窗框在此成为了叙事的界面,交叠着记忆和现实的双重肖像;类似于他着力处理的上海这座超级城市,更展现出从殖民时代开始的现代化和多元文化的碰撞,也为他对本土和地域性身份的反思与表达提供了丰富的现场和开阔的参照系,如Michele D’Aurizio所言:“只有将自己同时置身于历史之内和历史之外、中国之内和中国之外的艺术家,才可以记录下这个过程。”
通过这些系列创作,李青完成了自我意愿之中从画家到艺术家的身份转变,绘画仍然扮演着重要的手段,但让渡了媒介的纯粹性和自足性。对他而言,不变的内在创作逻辑是以图像之间的叠映流转造成意义的张力,仿佛他是一个天生重瞳的人,如是地观看到时空成为图像的透视学与生成法则。
李青,《大家来找茬·镜子(两图有九处不同)》,布面油画,170x130 厘米x2,2005 © 李青 - 致谢艺术家与阿尔敏·莱希,摄影:李青工作室
李青,《互毁而同一的像·张国荣》,布面油画 170 x 127 厘米 x 2 & 绘画过程照片两幅,尺寸可变,2007 © 李青 - 致谢艺术家与阿尔敏·莱希,摄影:李青工作室
李青,《后窗·作家与爱神 》,古董木窗、油彩、有机玻璃、油漆笔,190.5x91x12 厘米,2023-2024 © 李青 - 致谢艺术家与阿尔敏·莱希,摄影:李青工作室
李青,《灯塔与摇篮》,古董木窗、油彩、有机玻璃、亚麻画布、画框,117.5x149.5x5 厘米,2024 © 李青 - 致谢艺术家与阿尔敏·莱希,摄影:李青工作室
原标题:《LONG重磅 李青阶段性回顾展“重瞳”开幕,40余件作品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