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建筑师马岩松出版了自己最新的半自传读本《二十城记》。通过曾经深度游历或参与项目设计建设的二十座城市,马岩松回忆自己的成长,追踪建筑思想的形成,分享他所感受到的城市气质,从城市出发,落脚人文思考。
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这位成名已久的建筑名家都留下了许多独树一帜的设计,同时还有许多未完成的梦想正在慢慢照进现实。
在建筑界有这样一句话,一个建筑设计师很难在30岁前获得成功,除非你是马岩松。作为一名中国建筑师,马岩松毕业后在老师扎哈·哈迪德的事务所工作一年就开始独立工作,“一开始就是各种竞标,表达自己,做概念设计。第一个中标项目就是在海外,加拿大梦露大厦。”
加拿大梦露大厦因其自然、飘动的曲线而得名,作为建筑师,马岩松在设计时偏好流动感,包括哈尔滨大剧院、中国木雕博物馆等都有这种特征。“我希望建筑要不然就是从地上长出来的,要不然就是跟周边的建筑长在一起的。就是我希望它不是脱离于环境,很多时候曲线就起到这么一个作用,我喜欢曲线的生命感和那种写意的感觉。”
作为北京人的马岩松始终认为,北京的未来需要在理解传统的基础上加之想象力。“传统与现代如何共存,是北京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我还是觉得每个时代应该有自己的建筑,甚至有少数充满想象力的建筑。整个城市除了统一以外,它也需要多样性。但多样性的前提是有规划。”
马岩松的作品覆盖面极广,有城市综合体,有博物馆,有音乐厅,也有私人住宅。众多的成功中也难免有一两次挫败,但他始终有自己的坚持,“大概念是非常重要的,这点上无法妥协,无法商量,也无法说服。我特别看重作品本身的力量,有了力量就有可能找到共鸣者。建筑它永远不可能谁更强大谁说了算,只有成为大家共同的梦想才能变成现实。”
在马岩松的众多作品中,如今最重要的海外文化项目一定是位于美国洛杉矶的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这座以好莱坞著名导演“星球大战之父”乔治·卢卡斯之名创立的,首家专注视觉叙事的博物馆,有望于2025年开放。前期设计的一拍即合与建造过程中的一波三折,也足以让年少成名,经验丰富的马岩松终身难忘。
如果说公共建筑要将历史、人文和所有人的可能状态考虑进去,那为具体的人、具体的家庭做建筑设计,对马岩松来说是另一种不同的感受。做公租房社区设计立体花园,融入城市生活,“把城市道路引进来,把城市的功能复合起来。”做日本四叶草幼儿园,将个体的生活和记忆都包含在内,“这种东西不是什么建筑学的手法,它就是得从对话和情感中产生。”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马岩松,在看到钱学森的一篇文章后,也提出了山水建筑这一东方化的概念,并在具体的设计中付诸实践。“自然是东方人生活中重要的部分,对建筑来说不是一个对立的概念,我的建筑就是把现代建筑和自然结合。技术总要进步,建筑样貌肯定会变,但不变的是东方对自然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
马岩松最近在做的天台山石梁山居项目,就是在山中结合自然环境来设计,携手安藤忠雄、隈研吾和西扎几位国际建筑大师一同参与,“我特别期待几位建筑师对自然这个话题的理解,自然除了它的物理属性,还有精神属性。诗意的环境如何能达成,这个诗和意在东西方文化中的认识和表达是什么。也许我们可以在尊重自然的同时,又跟它有一种奇妙的对话。”
随着社会高度发展,历史建筑保护性更新也成为当代建筑师的新课题,对此马岩松也做了很好的尝试,例如嘉兴森林火车站、上海张江水泥厂。“建筑它不是自然存在的,它跟历史、跟生活在一个地方的人是有关系的。我希望它跟历史能接上,也能跟未来接上。所以我的建筑里总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希望身处其中的人有一种在时间中畅游的自由度。”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