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之于摄影——认知世界的另一种角度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24-08-29 15:51:52

  马西莫·李斯特里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圣殿摄影师”,他的作品以宏伟、空旷的大规模室内空间图像而闻名。作品富有张力,所拍摄的场景都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璀璨遗迹,象征了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但这些场景当中又从未出现过主角——人本身。他从不一样的视角去体现人文主义,因而显得充满对比和况味,这种“空无”留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

  埃莱娜·比奈的摄影多以欧洲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建筑为主题,近期开始关注自然景观与亚洲古代建筑。她拍摄的每一张照片都揭示了建筑的成就、力道、情感与脆弱。

  在当下纷扰繁杂的世界里,摄影师们所创造的“空间”所给予的启示,甚至心灵的震颤,让我们更理性地去思考历史、现实与未来,去认知这个真实而虚空的世界。本期透过两位摄影师的视角,让我们望见不曾察觉却令人触动的建筑魄力。

  马西莫·李斯特里(Massimo Listri)拍摄的城堡、废弃的房屋、图书馆、大教堂和剧院的摄影作品中,以对称的空间构图将视线引向画框内的纵深空间。在极具平衡感的画面里,艺术家在歌颂宏伟建筑的错综复杂的同时,也表达了个人的敬畏之情。而在近日,这位意大利著名艺术家的摄影展“空间的创造”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展出,为大家带来50余件震撼视觉的大型空间摄影作品。

  1953年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李斯特里,很小的时候就开启了自己的摄影师生涯。17岁时,他已经开始与许多艺术和建筑类杂志合作。大学期间学习了艺术和文学,并继续拓展他的工作,为多家艺术、建筑和室内设计类出版物提供了大量摄影服务。

  李斯特里以独特的视角去深层挖掘一个权威的、宏伟的大场面空间,锐化空间里难以发觉的细节以揭晓过去。他的空间摄影并不仅仅是单纯地表达了建筑设计、空间设计的美学,还赋予了空间“故事性”,作品里空空荡荡的空间所营造的“缺席”氛围,恰是“曾发生”、“曾存在”的证明。

  意大利贝利尼博物馆馆长路易吉·贝利尼在开幕式上说道:“拍下整个场景并能够展示出从墙壁到空间内部的完整性,这需要极强的才能,而这一切都出自于伟大的摄影师、艺术家和我的朋友——马西莫·李斯特里之手。”

  梵蒂冈博物馆形象部主管罗珊娜·迪·品托认为李斯特里的空间照片并非是一种对惊人变化席卷世界的边缘性、不连贯性和混乱性的见证,而是提供了一个美学解决方案,希望用美的实质性和系统性来抑制和驱除混乱的碎片化。艺术史学家维托里奥·斯加比这样评价:“定格的影像带我们跟随着马西莫穿过了巨大的房间,令人着迷的恒定画面使我们感受到了某种神秘的深度、待揭晓的秘密。”

  本次展览由喜玛拉雅美术馆理事会理事长沈其斌担任艺术总监,建筑师玛丽安娜·嘉丽雅蒂担任策展人。据悉展览将持续至6月3日。

  法国瑞士籍摄影师埃莱娜·比奈(Hélène Binet)是当代建筑摄影领域为数不多坚持使用胶片创作的摄影师。建筑师丹尼尔·里伯斯金在形容她的作品时曾说道,“比奈拍摄的每一张照片都揭示了建筑的成就、力道、情感与脆弱”。几乎是在首次拍摄约翰·海杜克的柏林公寓楼项目(1987年)的同时,比奈就奠定了并延续了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冷静、结构明确,又充分调动了观赏者对空间的亲密想象。

  “埃莱娜·比奈:光影对话三十年”近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这也是她首次在中国举办个展。展览以百余幅胶片作品回顾了比奈30年来通过相机镜头与经典建筑进行的独特对话,而她以苏州园林为主题的全新创作第一次对公众亮相。她曾表示,“作为一个摄影师,第一要义就是要学会排除”。她的摄影极少囊括建筑物的全景,往往通过非常规的构图聚焦于建筑骨架,以局部的结构和肌理折射出广义的建筑理念。

  比奈1959年在瑞士索雷尼奥出生,成长于意大利罗马。上世纪80年代中期她与时任伦敦建筑联盟学院教师的丈夫白瑞华移居伦敦,并逐渐将兴趣转移至建筑摄影。比奈在当地很快结识了包括扎哈·哈迪德在内的一批新锐建筑师,在伦敦建筑联盟学院主席阿尔文·波亚斯基与其他同僚的鼓励和引荐下,前往柏林完成拍摄了首个项目,并在之后逐步成为当代最受追捧的建筑摄影师之一。

  在30年的创作生涯中,比奈广泛涉猎当代建筑与历史建筑等多种题材。她曾拍摄过多位建筑师或建筑工作室的杰出设计。除了现代与后现代建筑,比奈的摄影题材还涵盖诸如勒·柯布西耶、约翰·海杜克、希古德·莱韦伦茨、季米特里斯·皮吉奥尼斯、丹尼尔·利伯斯金、路德维希·里奥、彼得·卒姆托与扎哈·哈迪德等人在历史上留下的著名建筑。本次展览历数了曾拍摄过的这些建筑师的经典作品。

  拍摄当代建筑时,她往往兼顾建筑过程和完工成果。通过强调建筑师与建筑之间,又或是建筑师与某个自然景观之间的呼应,比奈将不同系列的作品分成三两一组,形成主题各异的“对话”:在拍摄印度斋普尔的简塔·曼塔天文台与法国勒·柯布西耶设计的圣玛丽修道院时,都将镜头对准建筑材质表面的强烈光影对比,诘问神性与科学极限的一线之隔;而另一处,扎哈·哈迪德设计的那些不断延展的建筑曲线与一望无际的阿塔卡玛沙漠和瑞士山景遥相呼应,平静之中暗涌着地貌形成的强大力量。

  在开幕对谈中,比奈与观众分享了30年来的艺术创作经历,借由展出的作品讲述她对建筑摄影的思考及拍摄背后的故事。“对话”是作品当中重要的主题,她尝试转译建筑与建筑、环境与建筑以及人与建筑等之间的互动,搭建沟通的可能。

  她特别提到全新创作的《苏州园林》系列,东方气质的园林给她带来温柔的感知及广阔的视角,自然的神秘力量赋予了她创作的自由,引领着她的想象,光影的千变万化带来了更多值得捕捉的瞬间。

  对于在苏州园林的拍摄体验,她提到了中国画中“留白”的概念。她精确地捕捉到时间与自然共同创作的斑驳墙面,这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契合过程。苏州园林所赋予她的灵感与勇气,让她创作出区别于以往硬朗风格的摄影作品,体验到了更加柔和的东方建筑曲线,丰富了本次展览中与中国文化的对话。

  她表示摄影师从建筑中获取灵感,通过对拍摄对象的选择、取舍,串联成一个新的故事。希望通过镜头还原建筑本身更为丰富的含义,为观看提供另一个视角。据悉,展览将持续至7月21日。

  人民网北京1月27日电为期两天的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月27日闭幕,来自全国各地的296名书法界代表参加会议。会议产生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八届主席、副主席、理事。…

  好的美术作品能超越不同时代的壁垒,给人带来经久不息的心灵体验,这些美术作品就像浓郁的陈香,随着时间的流逝终能沉淀成经典。 创作于1953年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就是这样一幅美术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