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密云区河南寨中学坐落于风景秀丽的京郊密云,依黍谷山而立,傍潮白河而居。学校目前设有12个教学班,拥有学生总数350名,以及一支由49名专任教师组成的精英团队,他们平均年龄为49岁,经验丰富且充满活力。在这支队伍中,不乏23位高级教师的身影,他们学识渊博;更有10位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包括1位特级教师,引领着教学前沿。教师们对教育事业满怀热爱,责任心强,工作热情高涨,营造出浓厚的科研氛围。老一辈教师以其扎实的专业能力,为学校连续十年创造辉煌业绩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中青年教师则勇于担当,不断追求卓越,他们大多担任班主任等关键职务,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近年来,河南寨中学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学校全面发展。学校干部与教师团队勇于改革创新,不断深化教育教学研究,特别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坚持以卓越的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践,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
学校秉承“行动+反思=改变与成长”的科研理念。教师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通过“行动—反思—再行动—再反思”的过程,既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还强化了“管理与科研一体化”“教育与科研一体化”和“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充分融合,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
首先,学校精心构建了一套完善的教师科研工作激励制度体系,其中,《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作为基石,明确了科研工作的规范化流程。此外,还特别制定了《教科研成果申报奖励办法》与《小课题研究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旨在进一步强化科研工作的驱动力,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
其次,聚焦于教备组活动,实施了科研化管理的新举措。通过细化并规范教备组常态化教研活动中的科研工作流程——“问题精准诊断、课例深入观察、策略有效积累、理论逐步提升、成果精心凝练、最终广泛推广”,这一系列步骤不仅降低了科研工作的门槛,更让教师们深切感受到科研工作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触手可及、循序渐进的实践过程。
在教师自主专业成长的征途中,学校积极倡导教师投身于真实教学问题的深入探索中,明确研究航向,精心挑选研究议题。为此,学校搭建了“青年汇”与“班主任工作坊”两大核心平台,分别汇聚了中青年骨干教师与经验丰富的班主任群体,成为教师科研自治的坚实阵地。每学期,这两个平台均围绕精心设定的主题展开活动,如“青年汇”致力于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的创新开发,而“班主任工作坊”则聚焦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细致关怀与科学引导,通过专题研究活动,不断提升教育实践的智慧与成效。
挖掘和整合校﹑内外科研资源,创新科研工作策略。区内长期与教师研修学院的研修员沟通、区外与高校专家及市区优质学校(如八十中)建立友好关系,以开题论证、结题鉴定和专题培训等不同形式助力学校发展。学校还积极提供分享交流平台,让教师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教育教学体会进行展示,最大化发挥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
协同创新机制犹如强劲引擎,为顶层设计的顺利实施与丰硕成果提供了不竭动力。学校汇聚多部门精英,共同构建科研强军,其中,校长作为科研领航者,不仅亲自挂帅,更以身作则,引领课题研究的风向标。学校党建、教务处、德育处三大核心部门负责人,则分别担纲党建科研、教学科研与德育科研的先锋角色,他们各司其职,协同推进,构建起“三维一体”的科研管理体系。这一体系不仅确保了课题研究方向的精准无误,更促进了各项科研工作的扎实落地与高效执行,为学校科研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高度重视家长与学生的声音,将其视为提升教育质量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通过精心设计的问卷调查与温馨的家访活动,深入了解课程实施与教学进展的细微之处,进行科学评估与精准施策,旨在激励学生、家长及教师更积极地融入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全过程。同时,学校诚邀教育专家莅临指导,通过听课、评课及深度研讨,为教师团队精准把脉,携手共探问题症结,并量身打造解决方案与策略,助力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
这一系列机制的紧密协作——顶层设计引领方向、科研自治激发潜能、资源创生汇聚力量、协同创新加速前行、评价反馈持续优化,共同织就了一张促进教师对现代课改理念深度探索与反思的精密网络,为教育教学的创新与进步注入了不竭动力。
作为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首批试点先锋,学校积极探索党建工作新路径,创新性地确立了以党建研究为“核心”,德育与教学研究为“两翼”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党建工作的走深走实、引领学校发展方向。
调查研究是决定决策效度的关键。为此,学校精心细化支部委员的职责分工,构建起一套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的调研网络,深入师生群体,广泛听取意见,力求精准把脉。通过这一过程,学校不仅能够精准识别问题、深入剖析根源,还能迅速制定并实施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为学校德育与教学工作科研的精准定位提供坚实支撑,进一步推动工作效能的全面跃升。
在德育工作方面,构建了“德育处引领、年级组协同、班主任主导、学科教师参与”的德育行动研究共同体,致力于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全新思维与实践路径。这一模式下,家庭、学校、社会三大主体在科学调研的坚实基础上,紧密携手,各展所长,共同承担起育人的神圣职责,从而汇聚成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强大合力,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调查研究统筹家校资源供给,丰富学校指导服务内容。基于客观需求调研的数据分析,精准捕捉家长与学生的实际需求,量身定制各类主题活动,实施高效精准的培训计划。当前,学校正全力推进两大重点项目:一是“家长成长学苑”在线平台,为家长提供便捷、丰富的成长资源;二是与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携手合作的卡内基家校共育系列讲座,该项目以“科学有效的方法促进学习型家庭建设”为主题,深受家长欢迎与好评,正逐步成为家校合作的典范。
调查研究贯穿学校德育工作始终,准确定位核心焦点问题。专注于“一生一案”学生心理研究工作,分层次采取线上、线下心理问卷的形式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问卷排查,根据问卷结果给测查有问题倾向的学生全部建立心理档案,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班主任科研课题呈可持续发展态势。班主任方春梅领衔的“十三五”课题《对农村初中特殊学生群体爱的关注》和罗天虹老师领衔的“十四五”课题《“小组积分”模式在农村中学班级管理中的实践与探索》,课题的阶段性成果丰硕,形成了河中的管理特色,对于班级和年级管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调查研究聚焦社会资源开发利用,丰富学生学习和情感体验。学校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从历史中读懂家国情怀,在放飞中激扬梦想远航》远足顺义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综合实践活动已经成为我校的特色活动。
探索构建教学行动研究共同体。龙头课题引领,构建校本研修优质生态。北京市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课题“行动学习理念下乡村教师教研行动感染力的实践研究”作为校长领衔的学校龙头课题,具有指导性意义。在龙头课题引领下,学校各个年龄、各个学科教师都积极主持或者参与课题,课题研究成为优质校本研修的主要途径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引擎机”。
学科研究共同体建设,催化学科教研优秀成果。教研活动专题化,明确教研主题并开展活动。例如,语文教研组关注大单元备课背景下的传统文化教学,开发了对联专题课程;历史组开发地方课程《一泓清水润京华——密云水库历史变迁》,引导学生感受身边的历史、家乡的历史;化学备课组为了更科学有效地进行单元教学设计及作业设计,确定了“基于单元教学背景下的单元作业设计”校本研修课题,建立了化学学科作业设计体系并且承办区级化学学科单元作业设计交流展示活动;生物备课组长张程老师领衔市级课题《关于创建初中生物“作业生态”,促学生内驱力形成的研究》,设计切实有效的生物作业类型、制定不同类型作业的评价标准、归纳梳理以生物作业为资源的课堂形式,促进了学生内驱力的形成,同时此课题吸纳了区级研修员及库南二学区同科教师作为核心成员,这种联合科研方式增强了科研力量和影响范围。
培:培训,理想信念、教育技能、职业生涯培训,领出去、请进来。比如,通过举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我的育人故事”青年教师政治学习与展示活动,激发青年教师的教育情怀与使命感。同时,深化与北京市八十中的“手拉手”合作,实施师徒结对制度,让八十中的资深教师成为学校青年教师的引路人,通过互访交流、日常教学指导等形式,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学校还高度重视外部优质教育资源的引入与转化,积极组织骨干教师入校指导活动及老教协支教活动,让市区级优秀教育资源在我校落地生根,为青年教师提供宝贵的学习机会与实践平台。同时,诚邀研修学院专家张瑛、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密云中学的优秀青年教师高中辉等业界楷模,分享他们的成长故事与职业经验,以身边的榜样力量激励青年教师不断学习、深入思考、勇于研究、持续提升,并帮助他们明确职业发展方向,规划更加清晰、远大的教育人生。
磨:公开课,多打磨。唯有潜心磨砺,方能闻见花开。磨课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学校积极搭建平台,给予青年教师充分的展示机会。青年教师展示课、微格教学展示、云教杯校级评优课等,教备组成员为青年教师集体评课、议课、改课,引导其关注细节,通过“细、研、改、深改”等步骤,打造一节真正的好课,日积月累,形成严谨的教学思维和风格,把握住课堂主阵地,提升教育质量。
赛:真赛场,争上游。参加比赛激发教师的竞争意识和提高专业技能。学校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市区级各类论文、课例、技能展示等竞赛,参赛亦是一种任务驱动,促进教师梳理总结、展示反思,每一个精彩的课例或者一篇教学论文,都是针对真问题进行真研究的成果。
近几年来,学校教师参与各类市区级征文竞赛获奖100余篇,参与市区级教学设计、课例、课程建设优秀成果、教学展示活动评比获奖100余例。双培养工作扎实有效,2023年青年汇组织获得“密云先锋队”称号;五次获得密云区科技节和艺术节优秀组织奖;获得北京市“红领巾奖章”四星章;学校连续多年获得北京市综合素质评价先进单位。
总之,学校坚持问道于学生,问道于教师,问道于家长,潜心研究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新方法,将真实问题与真实研究相结合、将教学过程与科研过程相结合、将任务驱动与专业发展相融合,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和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校将坚持科研思维引领,坚持教育理论与实践充分融合,持续走好科研兴校之路。(张明静)
(注:此文属于央广网登载的教育行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